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河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年)》《秦皇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共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委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结合北戴河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果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统领,通过大力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全区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改革等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充分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北戴河区在全省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中连年进位跃升,2019年上升7位,2020年上升22位,累计获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专项资金奖励300万元,市奖励资金25万元。
(一)科技创新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三五”期间,北戴河区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千家工商注册企业中高企数量为3.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3家,千家工商注册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为26.65家,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大开电子与铁科院合作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复兴号”列车,朗斯测试产品进入潜艇制造,恒科科技产品试水航天领域。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夯实。
“十三五”期间,围绕北戴河区重点发展领域和产业,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持续加强,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河北省农业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秦皇岛市大开电子有限公司、秦皇岛金维达机械有限公司成功申报C级研发机构,吉泰生物科技研究所成功申报秦皇岛市干细胞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皇岛市北戴河兰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型节能研究中心认定为市级研发中心,秦皇岛盈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认定为省级星创天地,集发农业科技园顺利通过省级评估。
(三)科技项目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北戴河区共获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市厅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横向联合项目2项,获得资金655.7万元。其中,中国水产科学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累计实施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3项。横向联合项目2项,共获资金495.9万元;河北环境工程学院获得2项省科技专项资助55万元;秦皇岛丰硕生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项目获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项资金30万元;北戴河金三红食品有限公司获省工业设计专项资金17.8万元;河北数港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东软软件有限公司申报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资金项目,获批专项资金40万元;西山街道和牛头崖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获批专项资金10万元;河北秦旅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市级重点计划项目获批专项资金7万元;秦皇岛市爱淘器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申报河北省“工业诊所”重点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鲆鲽类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河北省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
(四)科技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北戴河区积极响应落实科技扶贫战略,制订了《北戴河区科技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依托集发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实施种植、养殖等增收项目,组织开展科技农业讲座、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科技骨干充当“二传手”,把新科学技术辐射到带动农户,有效助力全区脱贫攻坚工作。
(五)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日臻完善。
“十三五”期间,北戴河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正式的科技管理机构。紧扣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研究制订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了《北戴河区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戴河区科技创新跃升行动计划(2019-2025)》《北戴河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北戴河区产业引导专项资金使用方案》《北戴河区科技创新跃升奖励资金实施办法》《北戴河区企业人才(管理技术)奖励办法》《北戴河区人才助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了《北戴河科技创新业务指导手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支持企业发展政策选编》,全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六)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十三五”期间,北戴河区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在重点项目支撑、科技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累计拨款超过2000万元,2020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公共支出的比重达到0.74%。通过有效利用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体来看,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与建设,北戴河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预期目标任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从当前来看,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我区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挑战:
从宏观来看,国家“十四五”规划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论述,明确了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成为北戴河区立足综合优势吸纳科技创新要素的有利条件。新冠疫情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为北戴河区调整产业布局和升级产业形态带来新机遇。从微观环境来看,2020年,中央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北戴河地区的功能定位,这是北戴河未来发展的根本遵循。空间规划调整,以新功能定位为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石,有利于积极争取北戴河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空间规划。培疗机构改革、乡村振兴、积极的财政政策等,都是未来五年科技创新需要研究结合的重要机遇,要充分相关政策,做好基础工作,上下结合申报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从自身来看,科技创新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创新主体有待加强,缺乏大中型科技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减少。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较弱,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是科技人才缺乏。四是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等等。
因此,北戴河区需要牢牢把握宏观和微观机遇,克服科技创新发展短板,大力强化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引进科技创新资源,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区域优势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滨海强区、健康之都”为引领,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统筹抓好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二)“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
1.破除壁垒,制度创新。
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落实产业引导基金政策,实现科技管理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
2.技术支撑,智能转型。
将推进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
3.市场导向,优化创新。
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利益驱动和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4.开放合作,协同创新。
发挥地缘优势,全方位开放创新,全力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与京津科技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辐射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推进对内对外合作,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
5.人才为本,优化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行动,着力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各类创新平台的人才资源聚集功能,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新高地。
6.聚焦需求,科技惠民。
聚焦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发展需求,以科技惠民为落脚点,增强科技感知力,展现科技亲和力,提高城市创造力,实现科技创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积极营造全社会科技创新浓厚氛围。使科技成果最大程度惠及民生,提高群众的幸福感。
(三)“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支撑主导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于“1+3+3”产业的作用明显增强,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北戴河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的中坚力量。
2.具体指标。
——企业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围绕数字经济和传感器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强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培育更多高质量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5家。发展壮大省级农业科技园,扶持省级星创天地做大做强。规上工业企业发展质量和研发能力不断提高,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创新产出大幅增加。充分发掘企业创新能力,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大力推进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省、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5家以上。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充满活力高效协同,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蓬勃发展作用凸显。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管理机构更加强化,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力度持续加强。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通过内培外引机制,对内加强与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合作关系,培育一批符合北戴河区科技企业需要的中高端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优秀科技企业家,引进一批国际国内行业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集聚,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高地。
——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研究制订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助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重点举措,进一步完善全区推进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在全区营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力争在全省县域科技创新统计监测评价排名中跃升进位。
四、“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积极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凝聚创新发展核心力量。
1.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
以科技创新跃升行动为抓手,纵览全局、高站位谋篇布局,围绕传感器、数字经济、信息技业、工业设计创意等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优势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产业发展体系。深入推动企业在航天领域、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攻坚军民两用技术难题,促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提质跃升工程,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依托北戴河自身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大力度培育北戴河区域鲜明特色产业。
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研发和成果应用推广的核心主体,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产业变革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快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品牌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制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产业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等普惠性政策。利用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需求导向企业主导的自主和联合研究,充分挖掘驻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深入对接京津科技和知识资源,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区域现代产业创新体系。
3.建设高端研发平台。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以传感器、大数据、康养等产业为牵引,整合融合创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二)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1.服务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立足“旅游立区”战略,以率先打造一流国际旅游城市先行区为目标,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品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体系和旅游市场治理能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文旅融合步伐,推动旅游业和其他领域拓展融合,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数据资源集聚区、研发平台区、应用示范区、产业服务区和场景体验区。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实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构建全面数字化生态体系。
将科技创新与康养产业相结合,依托北戴河品牌优势和休疗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坚持错位发展;支持和引导京津地区中医处方药、中成药等中医成品药的销售交易在北戴河区落地,打造中医药企业交易集群;加强和京津地区知名中医院校、生命健康产业的深度交流合作,培养储备专门的中医药中高端人才;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于中医药及健康养生产业,推动中医药企业和医疗康养机构的深度合作。
以科技创新加速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发展。依托现有企业在数据采集方面的技术优势,引导企业加大设备资金投入,加速技术升级改造,强化传感器测量、数据处理技术,新型材料设计等方面研究。引进传感器产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搭建公共孵化平台,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加速物联网支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在稳步发展现有传感器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内其它关联性强的科技企业,重新规划布局,建设北戴河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区。
2.积极推进科技兴农。
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北戴河区的总体定位,坚持科技兴农、绿色兴农,鼓励创新创业,积极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农业领军企业。到2025年,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目标,构建农业创新驿站、星创天地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依托广大科技人员、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等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主体,积极动员和组织有关涉农企业、科技人员开展定点定向帮扶工作,实现脱贫户科技指导人员全覆盖,提高脱贫人口的科技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环境,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1.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在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产--学--研”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协同创新,加快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激发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2.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一是对接京津科技资源做强技术市场,积极对接铁科院、中科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字号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鼓励吸引知名院校企业来区建设研发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促进科研成果在北戴河转化。二是促进驻秦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进本土企业与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高等院校合作,建设重点研发中心,对引进高端人才、研发投入、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是有效推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本土企业注重创新和自主研发,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本土企业,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四是强化成果转化激励,积极与秦皇岛市科技局就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进行沟通交流,制订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激发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热情,进一步推进企业科技成果升级转化。
3.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搭建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与秦皇岛银行、邯郸银行等金融保险机构对接,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助力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育科技创新中坚力量。
1.加大传统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育人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设立创新团队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高层次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队伍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及领军人才、高端人才。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注重从京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和项目。加强与京津高校的工作联系,全面提升公共人才服务能力和水平,加深人才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
立足北戴河区产业发展和基层科技创新需求, 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深入乡村、企业、园区等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加强科技特派员与现代农业的良好对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培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五)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保障科技创新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完善科技创新政策。
围绕省市总体安排部署,以省、市两级考核目标为重点抓好工作落实。成立北戴河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行动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副区长等任副组长,区发改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开发区管委,建立创新驱动发展会议制度,完善与区发改局、财政局等主要成员部门在政策制订、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组织重大创新政策制订,协调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和重要科技创新活动。强化政策配套,制订阶段性目标任务,统筹推进本区域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支持落实国家在支持企业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贯彻实施科技创新的法规和文件,进一步在人才流动、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重要领域先行先试。开展科技法规和政策后评估,及时总结经验,狠抓落实,营造良好的创新法治环境。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进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活动。
2.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机制。
“十四五”期间重点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发挥财政科技支出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切实发挥政府创新资源的导向作用。区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预算,为推进“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行动提供保障。加强工作协调,组织召开科技创新跃升行动调度会,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推动建立各成员单位科技创新跃升行动月报告制度,动态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充分发挥北戴河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强化金融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科技风险投资领域,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健全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银企合作,健全融资担保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将重点企业纳入资金需求预警体系,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着力构建以创新为荣的科学价值观,努力营造尊重、支持、激励科技创新的人文社会环境,结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科普活动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强化示范推广,各镇街、各部门要加强对全区重点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的支持服务力度,及时总结新典型、新模式、新机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把科技创新与大众创新创业更紧密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激发全区创业创新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4.促进科技创新规划的有效实施。
为促进科技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强化责任落实和监督机制。坚持规划先行,政府引导,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原则,将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发展产业作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具体实施单位,做到逐年部署、逐项落实,扎实推进。科技行政部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建强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对区中长期科技、人才规划纲要的统筹落实。建立健全科技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监测评估及时掌握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为科技发展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重视开展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强化科技统计监测和评估、科技成果登记、科技培训和科技保密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为全社会积极参与科技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舆论基础,确保科技创新规划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