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区森林面积4219公顷,森林覆盖率57.53%。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森林防火尤为关键。为切实肩负起森林防火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该区在总结中不断完善,在巩固中不断提升,探索出了具有北戴河特色的森林防火经验,自1999年以来,重点林区连续22年零火险。
一、科学分析研判,构建“1+5+11”防火管控体系“1+5+11”防控体系以联峰山森林防火指挥平台为中心,通过24小时防火视频云端监测,由联峰山主眺望塔延伸到外围5座山的分瞭望塔,再按网格化辐射到11个重点防火区域由点到线到面实现防控范围全覆盖的环状闭合防火体系。一是完善联峰山防火机制。设施保障到位,联峰山外围设置9.6公里的防火围栏,内设2处瞭望塔,3个护林卡口,12.3公里消防管线已基本贯通林区、70座消防井,2座供水泵房保障充足水源。技术更新到位,联峰山更新5个热成像全方位云台摄像机视频监测点位,具备烟雾识别报警和可见光监测报警功能;更新80台通信设备数字化对讲机,随时报告瞭望及检测情况。人员管理到位,森林消防大队设有专业扑火队员75人,营地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开展日常防火培训与演练,提高扑火队员防火技能。坚持昼夜24小时不断岗值班、瞭望,卡口值班。二是打造5个防火试点。依托联峰山防火机制,另配备5处瞭望塔,5个热成像视频监测,3个护林卡口打造出青龙山、马鞍山、赤土山、尖山、西联峰山防火试点管理。从清物、管人、加湿等措施切实防火于未“燃”。清隐患,对青龙山、马鞍山、赤土山等重点林区6000余亩树下杂物进行全面清理,并用旋耕机将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块进行翻耕。管住人,严格监护痴、苶、呆、傻人员,确保在防火期及固定时期,不上山、不入林、不带火。降燃点,根据天气情况,定期对5个山林地区的树木、林间道路、高密度绿化带等地进行洒水作业,增加湿度,降低燃点。三是保证11个重点区域网格化管理。在做好重点林区防火工作的基础上,将全区分割成包括各镇街在内的11个重点防火区域。每个防火区域配有林火识别监控体系,在防火宣传、源头管控、技术支撑、物资保障、督促整改等各方面从严落实防火责任制,减少火灾隐患。
二、合理统筹推进,构建协同高效的指挥联动体系
与防火无死角同步的是第一时间的指挥联动机制,我区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管理机制、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达到统一指挥,高效有力,速战速决。一是强化安排部署,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森防指挥中心统筹,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要求,落实森林防火工作。不定期召开森林防火会议,及时制定、印发文件,指导防火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明确落实防火责任,全区由上到下形成领导带队督导检查工作模式,通过查隐患、找短板、发现问题并整改到位。二是加强联动配合,加强与110、119的联动机制,强化森林火灾信息沟通;加强与区气象局的联动,适时开展森林火险形势会商;加强与公、检、法的联动,抓好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对违规违法用火起到震慑作用;加强与教育部门联动,加强中小学生的森林防火教育;加强与农业、旅游等部门的联动,重点强化农事用火和景区旅游人员的违规用火宣传、管理。全区上下形成一个中枢,各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的联动体系。三是完善应急体制,修改完善《北戴河区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2021年修订)》,建立健全森林火灾应对工作机制,依法、有力、有序、有效应急处置森林火灾,最大程度减少森林火灾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河北省专业森林消防队伍训练大纲》规定科目,区森林消防大队积极开展日常防火培训与演练,提高扑火队员各项防火技能。
三、优化监管协同,构建高度闭合的责任落实体系夯实责任,强化值守,确保森林防火每时每刻有人管,有事管,管住火。通过宣传发力,将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肩上,防火意识深入每个人到心上。制度保障到位。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实行“区领导包镇、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片、护林员包地块”的“网格化”管理制度。防火期伊始,区政府与各防火责任成员单位,各镇与各村、各护林员之间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要求各部门切实履行防火责任。值守保障到位。健全区、镇、村三级森林防火应急通讯网络,严格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熟悉本地森林防火工作情况,确保应急值守、协调调度等工作有序开展。务必严格森林火灾“零”报告和归口报告制度,坚决杜绝脱岗、漏岗、瞒报、漏报等情况发生,确保森林火灾信息畅通。宣传保障到位。通过出动宣传车、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农村大喇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印制各类型防火宣传资料20000余份、悬挂宣传标语、标牌900余处、录制音频20余条。围绕“11.9防火宣传周”、“3月森林防火宣传月”等联合集中开展15次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微信班会课等形式,为学生、家长普及森林防火常识。打造全方位、持续性、多样性的宣传效果,确保森林防火意识深入人心。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