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区上网信息发布审核登记表
单位:北戴河区生态环境分局
申请发布部门或科室 | 生态环境分局窗口 | 申请发布人 | 周斌 | ||||
申请发布网站及栏目 | 北戴河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公告公示栏目 | ||||||
申请发布标题 | 北戴河区生态环境分局 关于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受理信息公开 | ||||||
发 布 内 容 | 我局已受理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环评文件审批行政许可事项,现将其相关信息公开,公示期限 3个工作日。 | ||||||
审批情况 | 初审意见 | 签字: | |||||
终审意见 | 签字: | ||||||
实施发布人员 | 发布时间 | 2020.1.7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受理信息公开
我局已受理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环评文件审批行政许可事项,现将其相关信息公开,公示期限 3个工作日。联系电话:0335-4186938。通讯地址: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新河路21号北戴河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生态环境分局(066100)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受理日期 | 环评文件查阅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项目 | 戴河、牛头崖村支沟、燕兴小区、站南大街~宁海道、乔庄、丁庄、东坨头、G205国道、站南大街下游右岸、集发慧集寺-海口橡胶坝上游段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聚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2020年1月7日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环评文件 |
2020年1月7日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试行)
项目名称: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 |
建设单位(盖章):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聚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编制日期:2019 年12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它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单位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聚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磊联 系 人赵钰通讯地址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石塘路78号联系电话18633593606传 真 邮政编码066000建设地点戴河、牛头崖村支沟、燕兴小区、站南大街~宁海道、乔庄、丁庄、东坨头、G205国道、站南大街下游右岸、集发慧集寺-海口橡胶坝上游段立项审批部门 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水污染治理/N-7721占地面积(平方米)/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5905.74其中:环保投资(万元)3657.26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61.93%评价经费(万元) 预期投产日期2021年5月 |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素有 "夏都" 之称。戴河是北戴河区的母亲河,位于北戴河区的西部,全长39km,流域面积282km2,是冀东沿海独流入海河流之一。戴河流域北宽南窄,形如纺锤,河床为砾石粗砂,除上游属山区外,80%皆为丘陵区。 戴河是北戴河区生态环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水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沿海的生态环境。现状戴河京哈铁路以下河段于2010年已实施防洪工程建设,治理标准为20年一遇,自实施8年多以来,部分河段淤积严重,对水质造成污染。现状两岸岸坡裸露,岸边树种、植被单一,戴河及周边生态环境已不能满足北戴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北戴河区随着其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需求和消耗量不断增多,相应的废水排放量也在不断的增多,城市水环境污染仍未能彻底治理。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和面源控制的滞后等原因,河网水体水环境功能减弱,河道水质不稳定,正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使北戴河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受阻,降低北戴河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提升河流水质已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对此,北戴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对水资源实行外引内治策略。内治方面,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戴河进行了分区、分阶段逐步清淤、截污及环境治理,治理后的戴河水质虽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水质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实施戴河水生态综合修复工程,以截流戴河的水体污染,使水质稳定达标,使戴河实现 "水清、岸绿、景美" 的目标,对实现北戴河生态模范城市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第44号令)及《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部令第1号)的有关要求,该项目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聚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开展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根据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结合工程和项目所在地的特点,在现场踏勘、收集资料、并依据有关资料和同类工程分析、类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二、工程现状 1、清淤、截污工程地点现状 根据调查,戴河集发漫水桥段上游河道存在淤泥,该段河道水质差,水质监测不达标;牛头崖南北支沟两岸多处可见排污管道、岸坡垃圾等,河底底泥淤积、水质差。 牛头崖南北支沟河道底泥污染严重,一直以来未进行过清理,淤积严重,两条支沟污水为戴河重要污染点源,现已建立碧水源集成式高效点源污染处理设备,专门处理牛头崖镇南北支沟范围内生活废水,出水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标准,但仍与戴河水质目标Ⅲ类存在差距。 牛头崖支沟部分河段两岸均为居民,施工机械进场困难。 2、雨污分流工程地点现状 燕兴小区位于北戴河火车站东南侧,是北戴河镇较早兴建的小区之一,紧邻戴河。小区配套污水管道建设标准低且渗漏严重,雨污混排,污水量大时污水直接入河。 站南大街(戴河~宁海道)与宁海道(站南大街~区界)现状道路两侧人口密集,商铺、住宅林立,现状道路铺设有雨水管道,道路未铺设污水管线,雨污混流,部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 乔庄、丁庄、东坨头均位于戴河流域范围内,目前村庄未实现污水全收集,污水随地面径流或者雨水管网进入戴河。 205国道(山深线~宁海道)段:现状道路两侧有雨水边沟。无污水管道。 戴河河道沿线尤其牛头崖南北支沟岸坡垃圾堆积、污水直接入河,河道水质差,水体气味刺鼻,严重污染了河流水质,影响了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 3、堤防绿化地点现有防洪排水设施情况 现状河道除281老公路桥至入海口段有堤防外,其它河段基本无堤防,沿线有3座橡胶坝,12座跨河桥梁,沿线有14条支流汇入,55座雨水口。 G205国道桥至海口段河道岸边有土路、部分混凝土路等,部分河段车辆不能进入;G205国道桥~铁路桥段河道无贯通的巡河路。 4、戴河河道整体现状 戴河河道沿线种植果树、农田、树木等,沿河雨水散排入河,河道岸坡裸露、植物覆盖率低,因农药和化肥使用,对河流水质存在一定影响。 戴河河道全线水草丛生,且戴河河道未过清淤,视觉水质较差,影响河道美观。 5、湿地处现状 湿地处在北戴河村建设,为戴河主河道清淤河段的部分河段,现植被覆盖率较低、水质较差。 三、工程地点及周边关系 本次治理起点为北戴河村上游,终点为入海口(施工终点为距离入海口处1340m的曝气设备),生态修复总长度约12k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截污、雨污分流、堤防绿化、生物防治等。 戴河清淤河段两侧无住宅区、村落无敏感点,牛头崖支沟清淤涉及到村落,因此本项目在此处截污为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方式。 本次治理工程起点坐标为北纬39°52'5.76",东经119°25'40.66",终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9°48'31.47",东经119°27'28.54"。 四、工程内容及规模 1、河道清淤 对戴河机场快速路~集发园漫水桥段河道进行清淤,河道桩号5+593~4+893,清淤长度0.7km,清淤宽度以现状河底宽度(40-200m)为准,清淤深度参照地勘淤泥厚与河底形态,原则上清至设计河底高程,清淤厚度0.3~0.84m。 戴河主河道宽深的河段,采用潜水式清淤平台。浅窄的河段,可采用泥浆泵清淤,采用管道泵送至临时处理场。 对牛头崖南、北支沟河道进行清淤,清淤总长度2.29km,清淤宽度以现状河底宽度为准,清淤深度参照地勘淤泥厚与河底形态,原则上清至设计河底高程,清淤厚度0.2~1.7m。 牛头崖支沟段,现状无水,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清淤方式。 2、牛头崖支沟截污工程 设计在河底新建截污沟,截污排水沟1.34km,收集平时污水,污水压力管线0.63km,在支沟汇合处新建1座污水提升泵站,在南支沟河底铺设压力管线将污水泵入宁海道现状污水管网。 3、雨污分流工程 (1) 燕兴小区 对沿线小区现状污水管线及检查井拆除,新建污水主管线0.69km,使用DN300 HDPE 管至现状戴河右岸污水提升泵站,将现状化粪池接入拟建污水管网中。 (2) 站南大街 新建站南大街(戴河火车站至364省道)污水主管线1.06km,使用DN600 HDPE 管,接入下游拟建污水管网。 (3) 乔庄 新建乔庄污水管线1.33km,使用DN300 HDPE接入村庄西南侧现状污水管网,并将居民现有三格化粪池接入新建污水网管。 (4) 丁庄 新建丁庄污水管线4.01km,使用DN300 HDPE接入现状污水管网。 (5) 东坨头 新建东坨头污水管线1.57km,使用DN300 HDPE接入现状污水管网。 (6) G205国道 新建G205国道污水压力管线1.06km,使用DN800 HDPE 管接入新建站南大街污水主管线。 4、堤防绿化 对戴河站南大街(桩号9+700)~G205国道桥(桩号8+900)河道右岸堤防绿化进行修复,长800m,面积8800m2。河道护坡补植以灌草相结合,适当增加观花、观叶、观果等灌木和地被植物。 5、生物防治 对北戴河村、站南大街桥、集发漫水桥、281大桥段河段增加19台曝气设备,对水体进行增氧,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改善水体污染指标。 牛头崖支沟入河口段生态生物防治长320m,面积7600m2,河道护坡补植以灌草相结合;入河口段水深大于1.0m区域设置浮动湿地床,岸边浅水区域栽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 站南大街桥下现状有雨水口,雨污混排及初期雨水进入河道对水体造成污染,种植水生植物改善区域水质,长1.2km。河道水陆交界浅水区0.1-0.5m种植挺水植物香蒲、千屈菜和黄花鸢尾共9277m2;河道内水深1-1.5m水域种植沉水植物金鱼藻、叶眼子菜和矮生苦草共12810 m2。 戴河下游橡胶坝(桩号1+130)~集发慧集寺(桩号3+000)段种植水生植物进一步改善区域水质,长1.87km。河道内水深1-1.5m水域种植沉水植物金鱼藻、叶眼子菜和矮生苦草共3.75万m2。 湿地生物防治:结合50年一遇规划范围边线,在北戴河村新建 "鸟类静栖园" 湿地,占地面积9.5万m2,在护堤地范围线内改造滩地及鱼塘,保留现状较大乔木,营造生境岛、浅滩、深水区、生态护岸等,湿地建成后,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污染、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项目组成见表1、工程量表见表2、材料用量表见表3、施工设备表见表4、治理设备设备见表5。 表 1 项目组成一览表 名称内容备注河道清淤戴河机场快速路~集发园漫水桥段河道河道桩号5+593~4+893,清淤长度0.7m,清淤厚度0.3~0.84m牛头崖南、北支沟河道清淤总长度2.29m,清淤厚度0.2~1.7m。截污牛头崖支沟新建1座污水提升泵站,在南支沟河底铺设压力管线将污水泵入宁海道现状污水管网雨污分流燕兴小区污水主管线0.69km至现状戴河右岸污水提升泵站站南大街(戴河火车站至364省道)污水主管线1.06km,接入下游拟建污水管网乔庄污水管线1.33km,接入村庄西南侧现状污水管网,并将居民现有三格化粪池接入新建污水网管丁庄污水管线4.01km,接入现状污水管网东坨头污水管线1.57km,接入现状污水管网G205国道污水压力管线1.06km,接入新建站南大街污水主管线堤防绿化戴河站南大街(桩号9+700)~G205国道桥(桩号8+900)河道右岸长800m,面积8800m2。河道护坡补植以灌草相结合,适当增加观花、观叶、观果等灌木和地被植物。生物防治北戴河村增加19台曝气设备站南大街桥集发漫水桥281大桥段河段牛头崖支沟入河口段长320m,面积7600m2,河道护坡补植以灌草相结合;入河口段水深大于1.0m区域设置浮动湿地床,岸边浅水区域栽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站南大街桥下种植水生植物改善区域水质,长1.2km。河道水陆交界浅水区0.1-0.5m种植挺水植物香蒲、千屈菜和黄花鸢尾共9277m2;河道内水深1-1.5m水域种植沉水植物金鱼藻、叶眼子菜和矮生苦草共12810 m2。戴河下游橡胶坝(桩号1+130)~集发慧集寺(桩号3+000)段种植水生植物进一步改善区域水质,长1.87km。河道内水深1-1.5m水域种植沉水植物金鱼藻、叶眼子菜和矮生苦草共3.75万m2。湿地生物防治在北戴河村新建 "鸟类静栖园" 湿地,占地面积9.5万m2,在护堤地范围线内改造滩地及鱼塘,保留现状较大乔木,营造生境岛、浅滩、深水区、生态护岸等 表2 主要工程量表 序号工程项目单位数量1土方开挖万m310.762土方回填万m310.283清淤河道 万m34.85 表3 主要材料用量 序号材料单位数量1柴油t2672商品混凝土m3566 表4 主要施工设备表 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序号设备名称规格数量159kw推土机台206机动翻斗车辆1521m3单斗挖掘机台107钢筋切断机台632.8Kw蛙夯台88电焊机台540.4m3搅拌机台69搅拌桩机台1510t自卸汽车辆20 表5 主要治理规模表 序号内容单位数量1浮水喷泉式曝气机台192湿地(植株面积)万㎡6.663管道Km9.72 五、劳动人员及施工计划 本工程安排在非汛期施工,工程施工期为8.5个月。施工高峰人数约200人。 工程占地为戴河河滩地,无征占地及移民安置等问题。 六、相关政策要求及规划符合性 1、产业政策符合性 (1)项目为水污染治理业,不属于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21号令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名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限制类和淘汰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计划明确了水污染防治防治工作目标,提出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本项目戴河河道内的淤泥进行清除,可进一步提升河道内的水质,符合水十条计划要求。 (3)项目不属于《关于河北省区域禁(限)批建项目的实施意见(试行)》(冀政[2009]89号)中区域禁止和限制建设项目,不在该文件规定的环境敏感区内,也不属于《河北省新增限制和淘汰类产业目录(2015年版)》中限制和淘汰类项目,符合河北省政策要求。 (4)项目不属于《秦皇岛市限制和禁止投资的产业目录(2016年版)》中的限制和禁止类。项目建设符合秦皇岛市政策要求。 (5)项目符合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人民政府会议纪要(北政会纪[2019]37号)的要求。 (6)项目已取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发展和改革局的批复(北发改[2019]15号)。 2、 "三线一单" 符合性 根据《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评[2016]15号)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落实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约束。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建设截污工程、堤防绿化工程、雨污分流工程、生物防治等,属于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内容,属于生态恢复类项目,为鼓励类项目。项目建设对区域河道水体生态环境有利,满足生态红线要求,满足环境质量底线要求。资源利用符合国家相关要求,满足资源利用上线要求。项目的实施符合 "三线一单" 要求。 |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河段淤积严重,岸边树种、植被单一,废水排放量不断的增多,城市水环境污染未能彻底治理。河网水体水环境功能减弱,河道水质不稳定。 |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 戴河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是冀东沿海独流入海河流之一。戴河上游有三源:东源较大,发源于抚宁区榆关镇蚂蚁沟北清石寺;西源主流发源于抚宁区车厂北,西源支流名为渝河,发源于聂口以北。两河向东南流至五王庄汇合,经榆关三源汇合后向南于北戴河区小米河头村纳米河,于河东寨注入渤海。 戴河河道全长39km,流域面积282km2。流域北宽南窄,形如纺锤,河床为砾石粗砂,除上游属山区外,80%皆为丘陵区,主河道比降1.64‰。 本次治理起点为北戴河村上游,终点为入海口(施工终点为距离入海口处1340m的曝气设备),生态修复总长度约12k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截污、雨污分流、堤防绿化、生物防治等。 本次治理工程起点坐标为北纬39°52'5.76",东经119°25'40.66",终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9°48'31.47",东经119°27'28.54"。 2、地形、地貌 工程区位于河流冲洪积平原上,地势微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在地貌单元上属河流冲积平原地貌。 牛头崖南北支沟段两侧多为居民区,局部地段两侧为耕地。整体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现状河床宽度1.64~13.20m,河床中心底高程0.85~3.90m,两岸高出河床中心0.80~3.90m。 戴河集发索道桥~北戴河机场快速路桥段河道大部分位于集发生态观光园内,两侧多为人工修建的景观灯,集发生态观光园外~北戴河机场快速路桥段两岸多为带状林地和荒废耕地。现状河床宽度54.45~77.25m,河床中心底高程-1.85~-0.29m,两岸高出河床中心2.20~5.34m。 3、水文 (1) 降水量 秦皇岛市降水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8.0mm,最多年水量为1170mm,最少年降水量387.7mm。降雨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历年月最多降水量达507.9mm。 (2) 潮汐 秦皇岛海潮的潮流类型为:滦河口~海港区附近海域为正规半日潮流,北戴河海域为正规日潮流,山海关石河海域为不正规日潮流,其余海域为不正规半日潮。秦皇岛市区沿海涨潮流平均流速12cm/s,落潮流平均流速为10cm/s。海区以潮力弱、潮差小为显著特点,戴河入海口处的设计洪水起推水位采用多年平均高潮位1.27m。 (3)洪涝灾害 勘察期间牛头崖南北支沟段河道水深0.2~1.9m,戴河集发索道桥~北戴河机场快速路桥段河道水深1.5~3.0m。水位主要受洪水影响。根据历年水文观测数据,1930年、1945年、1959年三个大水年,戴河曾多处决口,沿河两岸大片农田被淹,下游281大桥至入海口由于河道断面狭窄,导致洪水岸边漫溢,如遇大潮或台风,河水、海水直接突破无堤防河段。据调查,1972年7月26日台风引起海啸,洪水受阻,海水漫溢,戴河下游附近村庄、农田大面积被淹,部分房屋倒塌,地面积水1.0m余深,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 4、气象、气候 戴河流域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冬季较长,约170d;春季71d,夏季67d,秋季56d,无霜期176d,结冰期120d,最大冻土深85cm。年平均气温12.1℃,最高39.2℃,最低-21.5℃。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80mm,陆面蒸发量为490mm。 秦皇岛市多年平均风速3.0m/s,最大风速19m/s,逐年累计最大风速18m/s。强风向及常风向为西(频率10%),一年中除2、3、8月以东北风为主,7月以南风为主外,其余各月均以西南风、西南偏西风、西风为主。全年等于或大于8级风的日数平均为25.5天。 5、土壤、植被 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潮土,潮土是近代松散沉积物受地下水作用而形成的弱腐殖化半水成土,受黄土性母质影响,矿物养分较丰富,但有机质,氮素及速效磷较低。潮土沉积层理清晰,心土、底土有很多黄棕色锈纹斑,是发育在河流沉积物上,受地上毛管水影响,并经人为耕种热化而成的旱作土壤。 项目区主要植被类型有暖温带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坡等。 6、场地稳定性及地震效应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本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该拟建场地属同一地貌单元,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4.1.1条,建筑场地建筑抗震地段划分原则,综合评定:该建筑场地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和本次勘察结果,拟建场地无全新活动断裂通过,场地内及附近无不良地质作用,勘察深度范围内亦未发现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综合评价:该建筑场地基本稳定,地基稳定,较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 |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社会环境简况 北戴河是驰名中外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被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 "摇篮"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誉为 "东亚避暑地之冠" ,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避暑区之一。总面积70.14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人,下辖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5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北戴河气候宜人,位置优越,地处东部沿海季风环流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47℃,月平均温度1月最低,为-6.2℃,7月最高为24.6℃。这里空气清新、洁净,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为4000~7000个,远远高于一般城市。1898年(清光绪24年)北戴河被辟为旅游避暑区,当时许多国际商界、宗教界人士纷纷到北戴河选址安居、兴业置产。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和现任的中央几大领导同志都曾到这里办公和休息,北戴河因此受世人瞩目。北戴河先后被评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8年,秦皇岛市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35.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3.2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42.05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890.26亿元,增长8.3%。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2380元,增长6.6%。秦皇岛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以空运、海运、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公路、铁路、海运、民航大通道为主干,东出西联、南北畅通、全民共享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秦皇岛港是一个综合性港口,是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年吞吐能力超过2.7亿吨,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贸易关系。 102国道(北京-哈尔滨)、205国道(山海关-广州)穿过开发区。京哈(北京-哈尔滨)、沿海(秦皇岛-天津)、承秦(承德-秦皇岛)高速公路在开发区设有出口。秦皇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有京哈(北京-哈尔滨)、京秦(北京-秦皇岛)、大秦(大同-秦皇岛)、秦沈(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津秦(天津-秦皇岛)高铁等5条铁路干线。北戴河机场开通了上海、广州、石家庄、青岛、哈尔滨、成都、徐州、郑州、深圳、西安、张家口等多条航线。 2、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秦皇岛环保局于2016年12月26日发布的《秦皇岛市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五" 规划》中的说明,本项目所在区域戴河以东环境空气功能区为一类区、戴河以西环境空气功能区为二类区,声环境功能区除去牛头崖镇为2类区,其余区域为1类区,地表水为Ⅲ类区。 |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18年秦皇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可知SO2、CO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而NO2、PM2.5、PM10、O3超标,所在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不达标区。 本项目对环境进行治理,仅会在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造成影响,施工期结束影响随之结束,在运营期间各植株会对环境空气进行净化,对环境空气有利。 2、声环境质量现状 本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项目牛头崖区域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项目其余区域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 3、水环境质量现状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不稳定达标,根据北戴河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布的《2019年北戴河区1-9月份空气水质情况信息》,戴河2019年1-9月的水质情况见下表。 表7 戴河2019年1-9月年水质情况 监测月份水质现状断面名称戴河全河段水质水质目标戴河村尼龙坝戴河口1ⅡⅢⅢⅢⅢ2ⅢⅣⅢⅢⅢ3ⅡⅢⅡⅢⅢ4ⅢⅣⅣⅢⅢ5ⅢⅢⅢⅢⅢ6ⅣⅣⅢⅢⅢ7ⅣⅣⅢⅣⅢ8ⅢⅣⅢⅢⅢ9ⅢⅢⅢⅢⅢ 由上表可知,戴河水质不稳定,戴河水质不达标的原因有:(1)生活污水、雨水直接随地表径流流入戴河;(2)河道污泥多年未清理,底泥中含有的氮磷等物质使戴河水质降低。而本项目建成后减少了生活污水排入戴河,对河道清淤减少底泥对水环境的影响,且设置曝气装置、对戴河进行生物防治以及河道湿地的建设均使戴河水质得到改善,对戴河的水环境有正面效应。 4、生态环境 项目在现有场地内进行建设和运营,不新增占地,不涉及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名木名树。不会对周围陆生动植物造成新增影响。 |
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二级标准及修改单规定。 表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因子取值时间一级标准限值μg/m3二级标准限值μg/m3SO21小时平均15050024小时均值50150年平均2060NO21小时平均20020024小时均值8080年平均4040CO1小时平均100001000024小时均值40004000O31小时平均160200日最大8小时均值100160PM1024小时均值50150年平均4070PM2.524小时均值3575年平均1535 2、声环境质量标准 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见下表。 表8 声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要素功能区标准值标准来源昼间夜间声 环 境1类5545GB3096-20082类6050 3、水环境质量标准 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 |
污染物排放标准 | 1、废气 施工期颗粒物排放执行《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13/2934-2019)表1相关要求 表9 扬尘排放浓度限值 控制项目监测点浓度限值a(µg/m3) 达标判定依据(次/天) PM1080≤2a 指监测点PM10小时平均浓度实测值与同时段所属县(市、区)PM10小时平均浓度的差值。当县(市、区)PM10小时平均浓度值大于150µg/m3时,以150µg/m3计。 2、噪声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昼间≤70dB(A)、夜间≤55dB(A)。夜间噪声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 dB(A)。 3、废水 施工期产生的污水经收集后利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水质执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DB13/2171-2015)中 "发达、较发达型农村,当出水排入GB 3838地表水Ⅲ类功能水域,执行一级标准的B标准" 。 营运期间燕兴小区、庄、丁庄、东坨头、牛头崖的污水排放标准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4三级标准要求,及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 表9 污水排放标准 单位:mg/L 项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4三级标准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本项目执行标准值COD500350350SS400120120NH3-N/4747动植物油/8080 4、固体废物 一般固体废物处置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规定。 |
总量控制指标 | 本项目总量控制指标:COD:17.81t/a、NH3-N:2.4t/a、SO2:0t/a、NOx:0t/a(纳入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不进入戴河)。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
主要污染工序: 本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 施工期: 1、生态:施工占地、施工导流等。 2、噪声:主要为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和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 3、废气:建筑材料的现场搬运及堆场扬尘、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汽车运输扬尘及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河道清淤、截污产生的恶臭。 4、废水:主要为施工期间的生活污水和机械设备冲洗废水。 5、固体废物:主要为河道清淤、截污产生的污泥施工弃土(渣)以及施工人员的少量生活垃圾。 营运期: 由于本项目属于环境治理工程,为社会公益性工程,对环境主要为正面影响。 |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类型 | 排放源(编号) | 污染物名称 | 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 |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单位) | ||
大气污染物 | 施工期 | 汽车运输及施工扬尘土方开挖、回填及施工机械 | 粉尘 | 少量 |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1.0mg/m3 | |
河道清淤、截污 | 恶臭 | 少量 | 少量 | |||
营运期 | / | / | / | / | ||
水污染物 | 施工期 | 施工场地 | 废水 | 少量 | 经沉淀池隔油后回用 | |
施工人员 | 生活污水 | 经化粪池初级处理,然后经污水泵泵入现有污水管网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施工结束、废水排放结束 | ||||
营运期 | 现状燕兴小区、丁庄、乔庄、东坨头、牛头崖生活污水 | 生活污水 | 50888.64t/a | 50888.64t/a | 原排入河流,项目建成后进入污水处理厂 | |
COD | 400mg/L,20.36t/a | 320mg/L,16.3t/a | ||||
氨氮 | 40mg/L,2.04t/a | 32mg/L,1.63t/a | ||||
动植物油 | 100mg/L,5.09t/a | 80mg/L,4.1t/a | ||||
固体污染物 | 施工期 | 施工场地 | 施工弃土 | 集中处理,及时清运 | 合理处置 | |
施工人员 | 生活垃圾 | 使用生活垃圾箱(8个)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 ||||
河道清淤、截污 | 淤泥 | 填埋或土地利用 | ||||
营运期 | / | / | / | / | ||
噪声 | 施工期 | 材料、设备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土方开挖以及设备等工程机械产生的噪声。 | ||||
营运期 | 项目噪声主要为浮水喷泉式曝气机产生的噪声,但其噪声值极小,可忽略不计,且周围无敏感点,因此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 | |||||
其他 | 无 | |||||
生态 | 施工期 |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采取一定措施、妥善安排作业计划、做到文明施工,其影响程度将大大减轻并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 ||||
营运期 | 项目建成后会采取合理的绿化措施,可起到防治水土流失和地面防渗保护地下水环境等作用,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利影响。 |
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一、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废气排放情况 在施工中产生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是土方开挖、回填时产生的颗粒物、运输车辆扬尘,同时伴有少量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 扬尘量的大小与施工现场条件、管理水平、机械化程度及天气诸多因素有关,是一个复杂、较难定量的问题。本次评价采用类比现场实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施工场地的扬尘情况类比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施工扬尘所做的实测资料。扬尘情况见下表。 表10 北京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情况(ug/m³) 监测位置工地上风向50 m工地内工地下风向备注50m100m150m范围值303-328434-759409-538356-465309-336平均风速均值3175964873903222.4m/s 由上表可知:当风速2.4m/s时,工地内的TSP浓度为上风向对照点的1.9倍。且上述各个扬尘环节属于无组织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较分散。 2、施工废气防治措施 根据《河北省建筑施工扬尘防治强化措施18条》(冀建安[2016]27号)以及秦皇岛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等相关文件,项目施工须采取如下防尘和抑尘措施: (1)在醒目的位置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公示期至工程施工结束,并保持公示内容的清晰完整。 (2)对施工场界采取围挡措施,城市主干道两侧的围挡高度不低于2.5米,一般路段高度不低于1.8米。 (3)施工现场出入口、加工区和主作业区等处必须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扬尘实时监控。 (4)施工现场的道路采用混凝土硬化;施工运输车辆出口内侧应当铺设混凝土路面;并在出口处设置车轮冲洗设备及相应的排水和泥沉淀设备,加强雨天土方运输管理,严禁车体带泥上路。 (5)剥离的表土暂存于表土堆场,废石暂存于废石堆场,为防止产生的扬尘,对剥离的表土堆场和废石堆场应进行洒水抑尘,施工现场集中堆放的土方和裸露场地必须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防尘措施,严禁裸露。 (6)基坑开挖作业过程中,四周应采取洒水、喷雾等降尘措施。 (7)运输贯穿于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无论建筑垃圾的运输,还是砂石、土方等建筑原料的运输,均需采用运输车辆加盖苫布,防止洒溢扬尘。 (8)施工作业面做到活完脚下清,及时将建筑垃圾装入容器,吊运至垃圾站处理。施工现场设专人清扫保洁,定时洒水降尘,确保场容场貌整洁。 (9)遇有4级以上大风或重度污染天气时,必须采取扬尘应急措施,严禁土方开挖、土方回填。 (10)项目施工时,干旱、多风季节每天洒水不得少于2次,洒水车装水容积为6t,共2辆。施工场地内洒水车控制不到的地方,配置人力手推式洒水车4辆进行人工辅助洒水,设置1名专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负责。 (11)对于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应采取如下措施:尽量使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机械、车辆,对于排放废气较多的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采取以上这些措施,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且扬尘对环境的影响将随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本项目施工期采取措施后,颗粒物排放浓度小于《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13/2934-2019)表1相关要求。 二、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有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车辆设备清洗废水等。 (1) 生活污水处理 生活污水经收集后先经化粪池初级处理,然后经污水泵泵入现有污水管网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2) 机械设备保养冲洗废水处理 机械设备维修设置于施工工厂区且集中维修冲洗,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 (3) 综合施工场应设置围墙,防止施工材料以及产生的废水随地表径流流入河流。 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产生的废水都可得到合理的处置,对外界环境影响较小。 三、声环境影响分析 1、噪声源强 根据类比监测资料,各施工设备运行中的噪声强度见表11。表11 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强度表 设备名称噪声源强 dB(A)设备名称噪声源强 dB(A)电焊机90~9559kw推土机90~941m3单斗挖掘机70~792.8Kw蛙夯90~95搅拌桩机85~100装卸汽车80~850.4m3搅拌机73~82机动翻斗车77~86钢筋切断机71~80 2、预测计算 采用点源衰减模式,预测只计算声源至受声点的几何发散衰减,不考虑声屏障、空气吸收等衰减。预测公式如下: Lr=Lr0-20lg(r/r0) 式中:Lr--距声源r处的A声压级,dB(A); Lr0--距声源r0处的A声压级,dB(A); r--预测点与声源的距离,m; r0--监测设备噪声时的距离,m。 由于所用施工机械不同时工作,因此预测产生噪声强度最大的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贡献值,预测结果见表12。 表12 各主要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处的贡献值 机械名称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 dB(A)10m20m30m40m50m60m100m200m搅拌桩机8074706458535142 由表12可以看出:施工现场昼间30m处即可达到噪声限值要求,夜间60m处可达标。 施工期间雨污分流工程在村庄内进行,其他工程(除去牛头崖支沟清淤、截污)不涉及到敏感点。 由于牛头崖清淤、截污工程在南支沟末隔路66m为牛头崖小学,施工时多为人工清淤,因此昼夜噪声值可达标。 3、噪声防治措施 施工期的噪声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1)对交通运输噪声,禁止使用超过噪声限值的运输车辆,汽车运输机械设备应安装消声器和禁用高音喇叭,机动车辆必须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在经过运输道路沿途村落时,应限制鸣笛,限制行驶速度15km/h,合理安排运输车辆工作时间,22:00-次日6:00禁止运输工作,避免交通噪声对沿途村庄产生影响。 (2)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应尽可能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作业,严禁夜间(22:00~6:00)作业; (3)施工时,应在工程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将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施工场地边界的区域; (4)避免在同一地点安排大量动力机械设备,以免局部声级过高在施工设备选型上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固定机械设备与挖土、运土机械,通过排气管消音器和隔离发动机振动部件的方法降低噪声; (5)按操作规范操作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减少碰撞噪声,并对工人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尽量少用哨子、钟、笛等指挥作业。在装卸进程中,禁止野蛮作业,减少作业噪声。 施工机械单体声级一般均在71dB(A)以上,属于中低能量级且为间歇发生。项目施工过程对周围声环境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经采取措施后距离衰减,对声环境质量影响很小,其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采取一定的降噪措施、妥善安排作业计划、做到文明施工,对周围声环境影响很小,并将随施工期结束,该影响也将消失。 四、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弃土、河道清淤等垃圾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施工固废成分较为简单,但数量很大,应集中处理,及时清运,根据不同的成分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1、施工弃土 施工产生的弃土应及时清运,施工场地不设置弃土堆场,表层土可用作绿化用土,不适于土地利用的表土可供附近填筑低凹地,或外卖以作其他用土。 2、河道淤泥 本项目在施工期间会对河道进行清淤一次,产生河道淤泥4.85t,根据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底泥调查项目报告提出的四种污泥处置方式:污泥土地利用、污泥焚烧、污泥的建材利用、污泥填埋,本项目详细对比优缺点,项目可选用污泥土地利用和污泥填埋的方式,使污泥中的营养成分回用于土地。四种处置方式优缺点详见下表。 处置方式优点缺点污泥土地利用投资少,能耗低,运行费用低,其中有机部分可转化成土壤改良剂成分;可减少污泥带来的负面效应;既处置了污泥、又恢复了生态环境。污泥焚烧可最大限度减少污泥体积,适合城市的主城区等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利用;是适应性较强、反应时间短、占地面积小、残渣量少、达到了完全灭菌的目的 其工艺较复杂、一次性投资大、设备数量多、操作管理复杂,污泥在焚烧前必须脱水,机械脱水成本比较高,自然脱水虽然成本低,但时间长,占地大,受气候响,而且在晾晒期间污染周围空 气。污泥的建材利用使污泥得到再利用、绿色建材、节能减排目前没有能收集的,此办法不采用污泥填埋有处理量大、投资省、运行费低、能耗低、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污泥不需要高度脱水、适应能力强占据大量的土地,这对于土地资源少或地理条件好的地区并不适用;不稳定;不可控 根据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底泥调查项目报告中的结果显示,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项目所涉及河段内,底泥中六价铬、 汞和镉元素含量均较低;且根据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项目底泥中各重金属限值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规定的农用地土壤污染浓度限值,因此项目产生的淤泥可用作土地利用。 本项目应优先考虑污泥填埋,就近寻找废弃的地坑,并做好防渗措施后(运输车辆应为封闭式),将污泥进行填埋处理。若无合适土地,可将污泥进行土地利用,先寻找荒地进行晾晒,晾晒后的污泥可直接利用。 3、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主要是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施工现场生活垃圾排放量按每人每天1kg计,施工人数为200人,施工8.5个月,则施工期间产生量约51t。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区设置临时的生活垃圾箱(8个),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产生的各种固废都可得到合理的处置,对外界环境影响较小。 五、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占地对生态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场地占用、运输机械(车辆)碾压以及人员活动等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但这些影响只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拆除施工人员休息区设施,恢复原貌,采取适宜的绿化措施,恢复临时占地的原有使用功能,临时占地原为空地,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因此项目的建设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很小。 2、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 本项目无移民安置问题。由于工程施工区均为未利用地,项目地块土地植被为少量杂草,植被覆盖率较低且均为当地常见物种;原有陆生动物稀少且无珍稀物种。本项目充分利用原有生态景致,采用点景饰景等方式合理布设,充分保护原有可利用植物不被破坏,施工过程中采取避绕、移栽等方式处理原有植被,因此项目施工期对植被影响很小。本项目施工结束后,随着项目园林绿化和人工植被种植,逐渐形成新的植被系统,保护区内项目工程区及其受益区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且工程建成后动物物种不会发生变化。 3、对水生动、植物的影响 本项目对戴河河道进行治理,在施工期间会扰动水生动、植物的生活、活动。 ①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初级生产者,其种群、数量、种类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湿地以及曝气设备建成后,生态环境经过全面治理恢复后,其种类、数量、生物量,将随着施工结束恢复到原河流状态,不会产生影响。 ②动物 施工期间内对水生动物的最大的影响为噪音。噪音将对鱼类的正常的生殖、索饵、育肥和越冬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噪音还可以影响鱼类正常的洄游,对鱼类有驱赶作用。但本次截污清淤前,河道上游和下游两个阀门同时打开,上游的水会全部流入下游,同时鱼类会和水流一起游走,直至上游水放干后开始清淤工程,因此影响较小。 4、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施工期开挖土方时会破坏原状地貌及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影响主要可能发生在填方、挖方等时段,特别是在降雨集中季节及河道两侧水土流失更容易发生。施工单位应及时掌握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情况,以便在雨前及时进行临时应急防护,预防暴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本项目施工期间可采取如下防止措施:按设计要求去开采,不能无序扩张,剥离表土按规定保存好;雨季设有排水沟,防止水蚀。 本项目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采取一定措施、妥善安排作业计划、做到文明施工,其影响程度将大大减轻并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内容见下表。 表13 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内容一览表 污染物防治或控制措施环境管理环境监理施工废气1、在醒目的位置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公示期至工程施工结束,并保持公示内容的清晰完整。2、对施工场界采取围挡措施,城市主干道两侧的围挡高度不低于2.5米,一般路段高度不低于1.8米。3、施工现场出入口、加工区和主作业区等处必须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扬尘实时监控。4、施工现场的道路采用混凝土硬化;施工运输车辆出口内侧应当铺设混凝土路面;并在出口处设置车轮冲洗设备及相应的排水和泥沉淀设备,加强雨天土方运输管理,严禁车体带泥上路。5、剥离的表土暂存于表土堆场,废石暂存于废石堆场,为防止产生的扬尘,对剥离的表土堆场和废石堆场应进行洒水抑尘,施工现场集中堆放的土方和裸露场地必须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防尘措施,严禁裸露。6、基坑开挖作业过程中,四周应采取洒水、喷雾等降尘措施。7、运输贯穿于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无论建筑垃圾的运输,还是砂石、土方等建筑原料的运输,均需采用运输车辆加盖苫布,防止洒溢扬尘。 8、施工作业面做到活完脚下清,及时将建筑垃圾装入容器,吊运至垃圾站处理。施工现场设专人清扫保洁,定时洒水降尘,确保场容场貌整洁。9、遇有4级以上大风或重度污染天气时,必须采取扬尘应急措施,严禁土方开挖、土方回填。10、项目施工时,干旱、多风季节每天洒水不得少于2次,洒水车装水容积为6t,共2辆。施工场地内洒水车控制不到的地方,配置人力手推式洒水车4辆进行人工辅助洒水,设置1名专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负责。11、对于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应采取如下措施:尽量使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机械、车辆,对于排放废气较多的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施工单位环保措施上墙,落实到人,做好施工场地环境管理和保洁工作建筑行政管理部门及环境管理部门进行不定期检查施工噪声1、对交通运输噪声,禁止使用超过噪声限值的运输车辆,汽车运输机械设备应安装消声器和禁用高音喇叭,机动车辆必须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在经过运输道路沿途村落时,应限制鸣笛,限制行驶速度15km/h,合理安排运输车辆工作时间,22:00-次日6:00禁止运输工作,避免交通噪声对沿途村庄产生影响;2、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应尽可能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作业,严禁夜间(22:00~6:00)作业;3、施工时,应在工程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将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施工场地边界的区域;4、避免在同一地点安排大量动力机械设备,以免局部声级过高在施工设备选型上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固定机械设备与挖土、运土机械,通过排气管消音器和隔离发动机振动部件的方法降低噪声;5、按操作规范操作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减少碰撞噪声,并对工人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尽量少用哨子、钟、笛等指挥作业。在装卸进程中,禁止野蛮作业,减少作业噪声。环境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施工固废1、施工弃土施工产生的弃土应及时清运,施工场地不设置弃土堆场,表层土可用作绿化用土,不适于土地利用的表土可供附近填筑低凹地,或外卖以作其他用土。2、河道淤泥淤泥填埋或土地利用使污泥中的营养成分回用于土地。3、生活垃圾在施工区设置临时的生活垃圾箱(8个),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环境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检查施工废水1、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经收集后先经化粪池初级处理,然后经污水泵泵入现有污水管网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2、机械设备保养冲洗废水处理机械设备维修设置于施工工厂区,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处理后回用。3、综合施工场应设置围墙,避免筑路材料被雨水冲刷流失,必须防止施工材料随地表径流流入河流。均排入排水沟生态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采取一定措施、妥善安排作业计划、做到文明施工,其影响程度将大大减轻并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建成后无废气污染源、固体废物产生,不再开展大气、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一、水环境影响分析 1、地表水 本项目建成后戴河河道内的水经曝气、截污和河道清淤后水质整体提升,燕兴小区、乔庄、丁庄、东坨头、牛头崖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由管道收集排入各个污水管网,并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避免排入地表水体,减少入河废水,减少入河COD、氨氮排放量,有利于促进戴河水质改善,具有明显的正效益。 根据本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燕兴小区为1500人、乔庄为212人、丁庄为1533人、东坨头为580人、牛头崖为520人,共4345人。根据《河北省用水定额》,每人每天用水为40L,则总用水量为63610.8t/a,排水量为用水量的80%,则排水量为50888.64t/a,COD产生浓度为400mg/L,产生量为20.36t/a;氨氮产生浓度为40mg/L,产生量为2.04t/a;动植物油产生浓度为100mg/L,产生量为5.09t/a;经过化粪池处理后,COD排放浓度为320mg/L,排放量为16.3t/a;氨氮排放浓度为32mg/L,排放量为1.63t/a;动植物油排放浓度为80mg/L,排放量为4.1t/a。各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4三级标准要求,及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COD 350mg/L、氨氮47mg/L、动植物油80mg/L。 因此项目建成后减少了各污染因子直接或间接地排向戴河,消减量分别为:污水量50888.64t/a、COD 20.36t/a、氨氮 2.04t/a、动植物油 5.09t/a。本项目对戴河水环境有正效益。 2、地下水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价分类管理名录》,将建设项目分为四类。本项目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5:河湖整治工程的其他报告表项目,确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Ⅳ类,可不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三、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噪声主要为浮水喷泉式曝气机产生的噪声,但其噪声值极小,可忽略不计,且周围无敏感点,因此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 四、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HJ964-2018)附录A中表A-1本项目属于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其他处置方式,所以本项目类别属于Ⅳ类项目,依据4.2.2,本项目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因此本项目不对土壤环境进行分析。 五、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次项目主要对戴河河道进行生态治理,改善戴河水质,在满足河道治理与维护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原则下,进行统一设计,综合治理,项目建成后能够达到 "水清、岸绿、景美" 的效果,具有生态环境正效益。 六、总量控制 本项目总量控制指标:COD:17.81t/a、NH3-N:2.4t/a、SO2:0t/a、NOx:0t/a(纳入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不进入戴河)。 |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戴河河道水COD、SS、氨氮、总磷曝气、截污、河道清淤不外排现状燕兴小区、丁庄、乔庄、东坨头、牛头崖生活污水COD、氨氮、动植物油经化粪池处理后由管道收集排入各个污水管网不再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戴河,同时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4三级标准要求,及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固体污染物////噪声项目噪声主要为浮水喷泉式曝气机产生的噪声,但其噪声值极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其他无主要生态影响: 项目建成后会采取合理的绿化措施,可起到防治水土流失和地面防渗保护地下水环境等作用,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利影响。 |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项目概况 (1)项目概述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项目起点为北戴河村上游,终点为入海口(施工终点为距离入海口处1340m的曝气设备),修复总长度约12km。 本项目工程总投资5905.74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657.26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61.93%。 (2)项目选址 项目治理起点为北戴河村上游,终点为入海口(施工终点为距离入海口处1340m的曝气设备)。治理起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9.868268,东经119.42796,终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9.808741,东经119.457927。 (3)建设内容 本次治理起点为北戴河村上游,终点为入海口(施工终点为距离入海口处1340m的曝气设备),生态修复总长度约12k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截污、雨污分流、堤防绿化、生物防治等。 ①河道清淤:戴河清淤长度0.7km,牛头崖支沟清淤2.29km,仅为施工期进行一次清淤; ②牛头崖支沟截污:截污排水沟1.34km,污水提升泵站1座,污水压力管线0.63km; ③雨污分流:燕兴小区污水主管线0.69km,站南大街~宁海道污水管线1.06km,乔庄污水管线1.33km,丁庄污水管线4.01km,东坨头污水管线1.57km,G205国道污水压力管线1.06km,污水提升泵站1座,污水管线总长9.72km; ④堤防绿化:站南大街下游右岸堤防绿化8800m2; ⑤生物防治:安装曝气增氧设备4处共19台,牛头崖支沟入河口生物防治1处,站南大街桥下生物防治1处,集发慧集寺-海口橡胶坝上游段生物防治1处,北戴河村生物防治湿地9.5万m2。 工程建设符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要求,符合 "三线一单" 要求。 2、环境质量现状和区域环境问题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中,SO2、PM10、CO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而NO2、PM2.5、PM10、O3超标,所在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不达标区,其超标原因主要为北方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建筑工地所导致的扬尘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 声环境质量现状: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区和2类区标准。 水环境质量现状:地下水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地表水符合《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3、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可行性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结论 废气 在施工中产生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是土方开挖、回填时产生的颗粒物、运输车辆扬尘,同时伴有少量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为控制扬尘对附近环境空气及敏感点的影响,根据《河北省建筑施工扬尘防治强化措施18条》(冀建安[2016]27号)以及秦皇岛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等相关文件,项目施工须采取如下防尘和抑尘措施: (1)在醒目的位置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公示期至工程施工结束,并保持公示内容的清晰完整。 (2)对施工场界采取围挡措施,城市主干道两侧的围挡高度不低于2.5米,一般路段高度不低于1.8米。 (3)施工现场出入口、加工区和主作业区等处必须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扬尘实时监控。 (4)施工现场的道路采用混凝土硬化;施工运输车辆出口内侧应当铺设混凝土路面;并在出口处设置车轮冲洗设备及相应的排水和泥沉淀设备,加强雨天土方运输管理,严禁车体带泥上路。 (5)剥离的表土暂存于表土堆场,废石暂存于废石堆场,为防止产生的扬尘,对剥离的表土堆场和废石堆场应进行洒水抑尘,施工现场集中堆放的土方和裸露场地必须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防尘措施,严禁裸露。 (6)基坑开挖作业过程中,四周应采取洒水、喷雾等降尘措施。 (7)运输贯穿于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无论建筑垃圾的运输,还是砂石、土方等建筑原料的运输,均需采用运输车辆加盖苫布,防止洒溢扬尘。 (8)施工作业面做到活完脚下清,及时将建筑垃圾装入容器,吊运至垃圾站处理。施工现场设专人清扫保洁,定时洒水降尘,确保场容场貌整洁。 (9)遇有4级以上大风或重度污染天气时,必须采取扬尘应急措施,严禁土方开挖、土方回填。 (10)项目施工时,干旱、多风季节每天洒水不得少于2次,洒水车装水容积为6t,共2辆。施工场地内洒水车控制不到的地方,配置人力手推式洒水车4辆进行人工辅助洒水,设置1名专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负责。 (11)对于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应采取如下措施:尽量使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机械、车辆,对于排放废气较多的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采取以上措施后,可有效地抑制扬尘的产生,施工场界扬尘浓度满足《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13/2934-2019)表1相关要求,对周边地区及敏感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措施可行。 废水 (1) 生活污水处理 生活污水经收集后先经化粪池初级处理,然后经污水泵泵入现有污水管网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2) 机械设备保养冲洗废水处理 机械设备维修设置于施工工厂区且集中维修冲洗,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 (3) 综合施工场应设置围墙,防止施工材料以及产生的废水随地表径流流入河流。 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产生的废水都可得到合理的处置,对外界环境影响较小。 噪声 施工时,产噪最大机械为搅拌桩机,根据预测施工现场昼间30m处即可达到噪声限值要求,夜间60m处可达标。 施工期的噪声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1)对交通运输噪声,禁止使用超过噪声限值的运输车辆,汽车运输机械设备应安装消声器和禁用高音喇叭,机动车辆必须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在经过运输道路沿途村落时,应限制鸣笛,限制行驶速度15km/h,合理安排运输车辆工作时间,22:00-次日6:00禁止运输工作,避免交通噪声对沿途村庄产生影响。 (2)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应尽可能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作业,严禁夜间(22:00~6:00)作业; (3)施工时,应在工程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将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施工场地边界的区域; (4)避免在同一地点安排大量动力机械设备,以免局部声级过高在施工设备选型上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固定机械设备与挖土、运土机械,通过排气管消音器和隔离发动机振动部件的方法降低噪声; (5)按操作规范操作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减少碰撞噪声,并对工人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尽量少用哨子、钟、笛等指挥作业。在装卸进程中,禁止野蛮作业,减少作业噪声。 施工机械单体声级一般均在71dB(A)以上,属于中低能量级且为间歇发生。项目施工过程对周围声环境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经采取措施后距离衰减,对声环境质量影响很小,其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采取一定的降噪措施、妥善安排作业计划、做到文明施工,对周围声环境影响很小,并将随施工期结束,该影响也将消失。措施可行 固体废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弃土、河道清淤等垃圾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施工固废成分较为简单,但数量很大,应集中处理,及时清运,根据不同的成分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1)施工弃土 施工产生的弃土应及时清运,施工场地不设置弃土堆场,表层土可用作绿化用土,不适于土地利用的表土可供附近填筑低凹地,或外卖以作其他用土。 (2)河道淤泥 本项目在施工期间会对河道进行清淤一次,产生河道淤泥4.85t,项目选用污泥填埋和污泥土地利用的方式,使污泥中的营养成分回用于土地。 (3)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主要是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施工期间生活垃圾产生量约51t。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区设置临时的生活垃圾箱(8个),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产生的各种固废都可得到合理的处置,对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措施可行。 生态环境 (1)施工占地对生态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场地占用、运输机械(车辆)碾压以及人员活动等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但这些影响只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拆除施工人员休息区设施,恢复原貌,采取适宜的绿化措施,恢复临时占地的原有使用功能,临时占地原为空地,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因此项目的建设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很小。 (2)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 本项目无移民安置问题。由于工程施工区均为未利用地,项目地块土地植被为少量杂草,植被覆盖率较低且均为当地常见物种;原有陆生动物稀少且无珍稀物种。本项目充分利用原有生态景致,采用点景饰景等方式合理布设,充分保护原有可利用植物不被破坏,施工过程中采取避绕、移栽等方式处理原有植被,因此项目施工期对植被影响很小。本项目施工结束后,随着项目园林绿化和人工植被种植,逐渐形成新的植被系统,保护区内项目工程区及其受益区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且工程建成后动物物种不会发生变化。 (3)对水生动、植物的影响 本项目对戴河河道进行治理,在施工期间会扰动水生动、植物的生活、活动。 ①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初级生产者,其种群、数量、种类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湿地以及曝气设备建成后,生态环境经过全面治理恢复后,其种类、数量、生物量,将随着施工结束恢复到原河流状态,不会产生影响。 ②动物 施工期间内对水生动物的最大的影响为噪音。噪音将对鱼类的正常的生殖、索饵、育肥和越冬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噪音还可以影响鱼类正常的洄游,对鱼类有驱赶作用。但本次截污清淤前,河道上游和下游两个阀门同时打开,上游的水会全部流入下游,同时鱼类会和水流一起游走,直至上游水放干后开始清淤工程,因此影响较小 (4)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施工期开挖土方时会破坏原状地貌及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影响主要可能发生在填方、挖方等时段,特别是在降雨集中季节及河道两侧水土流失更容易发生。施工单位应及时掌握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情况,以便在雨前及时进行临时应急防护,预防暴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本项目施工期间可采取如下防止措施:按设计要求去开采,不能无序扩张,剥离表土按规定保存好;雨季设有排水沟,防止水蚀。 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结论 本项目运营期间无废气、固体废物产生。 废水 (1)地表水 本项目建成后戴河河道内的水经曝气、截污和河道清淤后水质整体提升,几处居民点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由污水管道收集后与各个村落污水集合点汇集后排入污水管网,排放浓度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4三级标准要求,及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 (2)地下水 本项目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5:河湖整治工程的其他报告表项目,评价项目类别为Ⅳ类,可不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噪声 项目噪声主要为浮水喷泉式曝气机产生的噪声,但其噪声值极小,可忽略不计,且周围无敏感点,措施可行。 土壤 本项目属于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其他处置方式,项目类别为Ⅳ类项目,因此本项目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生态环境 本项目建成后,戴河能够达到 "水清、岸绿、景美" 的效果,即水质和生态都会得到良好的改善,本项目可行。 4、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本项目总量控制指标:COD:17.81t/a、NH3-N:2.4t/a、SO2:0t/a、NOx:0t/a(纳入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不进入戴河)。 5、项目实施后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区域环境质量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不会改变区域环境空气、声环境、水环境功能区划;且项目实施后会改善戴河水质,使水质稳定达标,使戴河实现 "水清、岸绿、景美" 的目标。 6、工程可行性结论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选址合理,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适用可行,项目建成后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不大且会在一定程度改善戴河周围环境质量。在落实报告表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该建设项目可行。 二、建议 加强对曝气设备的监控与管理,以免设备停止运转对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 "三同时" 验收内容
类型 | 治理对象 | 主要设施/设备/措施 | 数量 | 处理效果 | |
大气污染物 | 施工期 | 颗粒物 | 围挡、实时监控、洒水抑尘等 | / | 满足《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13/2934-2019)表1相关要求 |
恶臭 | / | / | / | ||
营运期 | / | / | / | / | |
水污染物 | 施工期 | 生活污水 | 收集后先经化粪池初级处理,然后经污水泵泵入现有污水管网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 / | 不排入戴河 |
机械设备保养冲洗废水 | 维修设置于施工工厂区,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 | / | 不外排 | ||
营运期 | 戴河河道水 | 曝气、截污、河道清淤 | / | 戴河水质比现有水质好,且戴河水质稳定达标 | |
燕兴小区、乔庄、丁庄、东坨头、牛头崖 | 经化粪池处理后由管道收集后排入各个污水管网 | / | 不再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戴河,同时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4三级标准要求,及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 | ||
固体污染物 | 施工期 | 施工弃土 | 集中处理,及时清运 | / | 合理处置 |
生活垃圾 | 使用生活垃圾箱(8个)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 8 | |||
淤泥 | 填埋或土地利用 | / | |||
营运期 | / | / | / | / | |
噪声 | 施工期 | 施工边界设置硬质连续围挡,合理布局施工现场,控水平台应尽量远离河道两侧敏感点,禁止夜间及中午施工及运输,尽量减少运输汽车数量和行车密度,加强管理,避免交通拥堵,运输车辆经过敏感点禁止鸣笛。 | |||
营运期 | 项目噪声主要为浮水喷泉式曝气机产生的噪声,但其噪声值极小,可忽略不计,且周围无敏感点,因此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 | ||||
其他 | 施工期 |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采取一定措施、妥善安排作业计划、做到文明施工,其影响程度将大大减轻并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 |||
营运期 | 项目建成后会采取合理的绿化措施,可起到防治水土流失和地面防渗保护地下水环境等作用,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利影响。 |
投资情况
投资内容 | 费用(万元) |
河道清淤疏挖 | 254.13 |
牛头崖支沟截污 | 106.17 |
雨污分流 | 1478.80 |
堤防绿化 | 103.77 |
生物防治 | 1714.39 |
合计 | 3657.26 |
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管理要求
主体工程 | |||||||||||
工程类别 | 工程名称 | 项目组成 | |||||||||
主体工程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 | 本次治理起点为北戴河村上游,终点为入海口(施工终点为距离入海口处1340m的曝气设备),生态修复总长度约12k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截污、雨污分流、堤防绿化、生物防治等。 (1) 河道清淤:戴河清淤长度0.7km,牛头崖支沟清淤2.29km,仅在施工期进行一次清淤; (2) 牛头崖支沟截污:截污排水沟1.34km,污水提升泵站1座,污水压力管线0.63km; (3) 雨污分流:燕兴小区污水主管线0.69km,站南大街~宁海道污水管线1.06km,乔庄污水管线1.33km,丁庄污水管线4.01km,东坨头污水管线1.57km,G205国道污水压力管线1.06km,污水提升泵站1座,污水管线总长9.72km; (4) 堤防绿化:站南大街下游右岸堤防绿化8800m2; (5) 生物防治:安装曝气增氧设备4处共19台,牛头崖支沟入河口生物防治1处,站南大街桥下生物防治1处,集发慧集寺-海口橡胶坝上游段生物防治1处,北戴河村生物防治湿地9.5万m2。 | |||||||||
企业信息 | |||||||||||
建设单位 | 项目名称 | 备案编号 | 通讯地址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聚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 | / |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石塘路78号 | 91130304MA081JA562 | |||||||
原辅材料消耗 | |||||||||||
名称 | 单位 | 用量 | |||||||||
/ | / | / | |||||||||
产品及产能 | |||||||||||
产品名称 | 产量 | 计量单位 | 设计年生产的时间(h) | 其他 | |||||||
/ | / | / | |||||||||
环保工程 | |||||||||||
类别 | 工程组成 | 原辅材料组分 | 污染物 | 环保措施 | 产生量 | 排放浓度 | 排放量 | 执行标准 | 备注 | ||
废气 | 施工期 | 颗粒物 | / | 颗粒物 | 围挡、实时监控、洒水抑尘等 | / | / | / | 满足《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13/2934-2019)表1相关要求 | 排放至周围环境空气中 | |
恶臭 | / | 恶臭 | / | / | / | / | / | ||||
营运期 | 无 | ||||||||||
废水 | 施工期 | 生活污水 | / | COD、SS、氨氮 | 收集后先经化粪池初级处理,然后经污水泵泵入现有污水管网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 / | / | / | / | 不排入戴河 | |
机械设备保养冲洗废水 | / | COD、SS、氨氮 | 维修设置于施工工厂区,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 | / | / | / | / | 不外排 | |||
营运期 | 戴河河道水 | / | COD、SS、氨氮、总磷 | 曝气、截污、河道清淤 | / | / | / | / | 无废水 | ||
燕兴小区、乔庄、丁庄、东坨头、牛头崖 | / | COD | 经化粪池处理后由管道收集排入各个污水管网 | 20.36t/a | 320mg/L | 16.3t/a | 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4三级标准要求,及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 | 不再直接或间接排入戴河,项目建成后最终排入污水处理厂 | |||
氨氮 | 2.04t/a | 32mg/L | 1.63t/a | ||||||||
动植物油 | 5.09t/a | 80mg/L | 4.1t/a | ||||||||
噪声 | 施工期 | 施工边界设置硬质连续围挡,合理布局施工现场,控水平台应尽量远离河道两侧敏感点,禁止夜间及中午施工及运输,尽量减少运输汽车数量和行车密度,加强管理,避免交通拥堵,运输车辆经过敏感点禁止鸣笛。 | |||||||||
营运期 | 项目噪声主要为浮水喷泉式曝气机产生的噪声,但其噪声值极小,可忽略不计,且周围无敏感点,因此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 | ||||||||||
固废 | 施工期 | 生活垃圾 | / | 生活垃圾 | 使用生活垃圾箱(8个)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 / | / | / | / | 合理处置 | |
施工弃土 | / | 施工弃土 | 集中处理,及时清运 | / | / | /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规定 | ||||
淤泥 | / | 淤泥 | 填埋或土地利用 | / | / | / | |||||
营运期 | 无 | ||||||||||
生态 | 施工期 |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采取一定措施、妥善安排作业计划、做到文明施工,其影响程度将大大减轻并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 |||||||||
营运期 | 项目建成后会采取合理的绿化措施,可起到防治水土流失和地面防渗保护地下水环境等作用,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利影响。 | ||||||||||
总量指标 | 本项目总量控制指标:COD:17.81t/a、NH3-N:2.4t/a、SO2:0t/a、NOx:0t/a(纳入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不进入戴河) | ||||||||||
公开内容 | ①基础信息:包括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生产地址、联系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服务范围的主要内容、规模; ②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 | ||||||||||
公开方式 | ①本单位的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开栏、电子设施等场所; ②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方式 | ||||||||||
环境管理要求 | ①环保管理制度:企业应制定环境保护规章制度,由专人负责,环保管理制度。 ②竣工验收制度: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后,公开竣工日期;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调试前,公开调试的起止日期;验收报告编制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公开验收报告,公示的期限不得少于20个工作日;建设单位公开上述信息的同时,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并接受监督检查。 |